最美是杭州
秋天是杭州一年中最美的季节
中秋时四处桂花馨香扑鼻
晚秋时枫叶飘红,银杏落黄,星罗棋布地妆点着那一片片的郁郁葱葱
西湖光影变幻的唯美,满城色彩绚烂的惊艳
无不给曾经在这个城市驻留过的人以太多的眷恋和不舍
四十年的相约
在这个最美的深秋季节里
曾经朝夕相处
一起在教室里听老师们授业解惑,在图书馆自修苦读
一起在食堂中欢声笑语,在寝室内深夜卧谈
一起迷茫过,也一起憧憬过未来的懵懂青涩女生
历尽千帆,四十年后齐齐相约老和山下的求是园
重新捡拾那些遗失在记忆长河中的青春时光
共同回忆在四年的相识相知中由岁月堆积的故事
回家的感觉真好
12月1日的玉泉校区,阳光格外明媚
还是那座熟悉的大门,低调而内敛,恰如其分地诠释着“求是”的内涵
巨大的伟人塑像依然屹立在校园中央
越过旗杆台,开阔的绿草地一如四十年前,静静地等候我们迫不及待的跃入
两侧红墙黛瓦、翘角飞檐的教学大楼依然那么的庄重典雅
那座当年留下了我们太多足印的教二学院大楼
高高的门楣上早已挂上欢迎工电83级校友入学40周年返校的横幅
心头一暖,顿生一种游子回家的感觉
相机咔咔要留住这个美好瞬间之时,耳畔传来轻轻的问候声,电气学院的杨敏虹老师、电气杭州校友会的于薇老师正满面春风招呼着我们,好温暖的回家啊!鱼贯而入,一楼走廊两侧的校友照片墙瞬间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
找到了,我们在这,一眼四十年,又仿佛依然还是昨天
拾阶而上,当年可以一步两跨的台阶,今天却是陡峭的,不由感叹青春不再
迈上三楼,意外的惊喜接踵而至
意外见到了当年教过我们的吴国忠教授,教授满面红光,依旧和蔼可亲
意外见到了一直在幕后默默支持女同学返校的吴晓农班长,班长热情洋溢
意外收到了院校友分会为我们准备的入学四十周年大礼:“校友荣誉证书”
从吴教授手中接过证书的瞬间,一种被母校认可的自豪感油然而生
到了教学大楼,最想看的还有教室
二楼偌大的阶梯教室里,扶手椅不见了,换成了一排排的课桌椅
找个座位坐下来,积极举手发言,多么想回到从前
与国家民族同频共振的百年电气
于薇老师领路,我们顺利来到电气院史馆
院史学生宣讲员讲述了百年电气的历史轨迹与岁月变迁
每一张历史照片,每一件实物,每一组数据
都构成了一部生动的教材
定格着辉煌的过去,链接着发展的未来
50年代,研制成功我国第一台双水内冷发电机,攻克了定转子水冷的世界难题
70年代,研制出国内第一台半导体静止式中频感应加热电源
80年代,为我国第一条高压直流输电工程提供了核心技术
90年代,研制出国内首套纹织CAD系统
进入新世纪,自主研发了神舟飞船及舱外航天服环控生保系统
从1920年创建电机工程科,到2017年入选国家一流学科建设名单
电气人求是创新的基因,一直在传承,从未有间断
愿我们的百年电气在追求卓越的路上继续谱写新的篇章
工电楼打个卡
教二大楼的南面,分布着一座座的专业小楼
我们的工电专业实验楼位列其中
移步于此,是为了找寻当年埋首于毕业设计的场景片段
还有,不时飘过的一楼大厅舞会记忆,那是属于八十年代的青春飞扬
凡是过往,皆为序章
小楼周边,不同以往,早已换了样貌
楼前的漂亮小鱼池,大树环绕,水草轻舞,锦鲤摇曳
小楼低调且静谧,不事张扬
门前打个卡,悄然离去,不忍搅扰工电学子们的专注与勤勉
还会再见的,不妨留个念想
魂萦梦牵的六舍
一梦四十年
初入女生六舍的画面依稀仿佛就在眼前
迄今虽已无法定格每一个寒来暑往
却遗留太多弥足珍贵的点滴回忆
那一幕幕生动的场景早已镌刻记忆深处,时常魂萦梦牵
六舍位于校园北隅的高台上
台阶上拗一个经典造型是每次返校的规定动作
107、109寝室的砖红色木门还是老样子
迎来送往了多少拨的莘莘学子
亲历见证了多少年的意气风发
再一次跟木门合张影,木门依旧,我们已升格为校友
最忆是食堂
大学待四年,最忆是食堂
离六舍最近的一食堂,四年的光顾率最高
记忆中的大排菜底、狮子头菜底、西卤菜底和粉蒸肉菜底现在还有么
油条、糖糕、麻球、鞋底酥饼还会出现在早点档口吗
自六舍穿过操场奔向食堂,还是那条熟悉的上坡小路
一食堂的外观架构也跟当年大差不离,那股熟悉的烟火气至今未曾散去
食堂里面已全然变了模样,窗明几净,秩序井然
没有了记忆中的排队长龙,没有了需要携带的饭盒,刷卡代替了饭票菜票
供应窗口一字排开,米面小吃炒菜一应俱全
菜底这个菜名早已完成历史使命,终将成为我们这辈人的永恒追忆
祝福母校
百年沧桑,培育桃李满园
百载风云,造就精英无数
求是校训成就中国顶级学府
祝福母校越来越强大,不断续创辉煌!
特别鸣谢
特别感谢吴晓农班长和他建立的强大后援团
特别感谢电气学院和电气杭州校友会的马仲华、王苏蓉、杨敏虹和于薇老师
特别感谢卢绍庆老师全程跟拍
因为学院和校友会老师们的辛苦付出
让我们在求是园的行程衔接顺畅,收获满满
让我们深深体会到回家的温暖
愿电气校友会这个联接四海电气人的大家庭越办越好
图:卢绍庆老师
文:工电83校友